<%@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gb2312" %>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

中国乳业调查

 
来源/作者: 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

2008-10-07

编录: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奶源和企业加工量不成正比,是中国乳业一个长期的矛盾。在此情况下有个疑问,在奶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乳业市场供应充足是怎么做到的?企业偷梁换柱的做法之一是大量使用奶粉生产“还原奶”;而在奶源环节层出不穷的掺假手法最终导致了“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连锁爆发。继上期“中国乳殇专题”之后,本期我们就这个问题再做进一步的跟踪报道。
中国乳品市场几乎一夜崩塌。
   “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产品下架、召回导致终端市场近乎真空,液态奶销量下滑50%以上。
   更大的危机是,三鹿等国产奶粉退市导致我国婴幼儿奶粉供应出现巨大缺口。目前外资婴幼儿奶粉由于恐慌性抢购,已经出现部分断货。
   “广东将考虑从国外进口婴幼儿奶粉,以填补目前市场的不足。”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表示。而如何平衡乳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已经成为当下政府、行业面临的挑战。

  下跌的深渊

  “这次事件对企业是灾难性的打击,就像一阵飓风刮过,树木、房子都倒了。”一位光明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抽检光明产品93批次,其中6批次检出三聚氰胺,但是卖场把光明所有产品都下架了。
   记者在广州百佳超市正佳广场店发现,在乳制品货架、冷柜都找不到一款伊利、蒙牛、光明等企业的产品,只剩下当地的燕塘乳品以及香港维他奶等两三款产品。
   记者从好又多一家卖场拿到的销售数据显示,9月19日~21日,该卖场保久奶品类(常温奶、乳饮料等)销售出现大幅下滑,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将近80%,冷藏奶(巴氏奶、酸奶等)同比下降60%,成人奶粉也同比下降45%。只有婴幼儿奶粉由于外资品牌销售拉动同比上升了30%~40%。
   现在,乳品企业每生产一批产品,政府派驻在厂的监管人员就抽样送检,如果产品没有问题才给合格证,才可能上市。
   这种方式持续多久还未可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产品送检耽误了上货时间。一般工厂对酸奶的常规检验18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现在由于液态奶都排队送检,3天后才有结果,而卖场规定产品超过1/3保质期就不收货了。
   “短期来看对我们影响很大,至少50%以上的市场没有了,长期还很难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乳业整个蛋糕将因此减小,保守估计市场将缩水30%。”上述光明人士表示。
   实际上,这次事件也让没有检出问题的乳品企业受灾。广东一家地方乳品企业老总告诉记者,由于市场销售不动,他们最近减产了30%。

  外资依赖症

  在大量国产奶粉退市之际,中国奶粉供应变得更加依赖外资。
   目前我国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80%掌握在外资品牌手里,包括惠氏、美赞臣、多美滋、雀巢、雅培等品牌。乳业危机将使外资的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山东一家惠氏、多美滋的经销商告诉记者,最近这两个品牌的销售额都增长了50%以上,“以前一个月的销售额200多万元,问题奶粉曝光后,不到10天就销售了近200万元的产品。”而货源开始趋紧,现在该经销商库存只有原来的1/3左右,之前他向厂家下订单后3~5天就到货了,现在要10天以上。
   外资品牌显然不会放过这次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公关负责人杨韵告诉记者,针对市场需求,美赞臣加大了供应。但现在每一批产品都要检验后才能出厂,而从送检到出结果起码要一个星期,所以出货的速度要打折扣。
   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中国进口的大包装奶粉供应也告急。大包装奶粉是乳制品生产的原料奶粉,现在广泛用于国内乳制品企业的液态奶、酸奶、奶粉、冰品等生产中,尤其是各类高端产品。
   一位大包装奶粉经销商告诉记者,现在国产的大包装奶粉企业都不敢用了,如蒙牛的大包装奶粉已经被要求全部召回送检。“最近一两个星期以来,之前用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包装奶粉的客户都打电话来想改用进口的。而这也导致了现在国内进口大包装奶粉现货几乎被抢光了,现在报价已经到了4.7万~4.8万元/吨,甚至有人喊出了5万元/吨,之前不到4万元/吨。”
购销形势预测

  该如何平衡目前市场突出的供求矛盾已经成为政府与行业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液态奶由于消费信心下降而出现市场供大于求,消费者采取暂时不喝奶或者喝豆浆等方式来代替。但对于婴幼儿来说奶粉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之前国产婴幼儿奶粉占到市场的50%左右(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如今包括三鹿、伊利等大品牌在内的22家企业出现问题,婴幼儿奶粉市场出现巨大的缺口。
   从国外紧急调入安全奶粉成为应急的一个办法。记者从广东一位从事大包装奶粉进口生意的经销商处得知,现在我国市场上进口大包装奶粉几乎全线断货,而新的货源要到10月中旬到达。“不过10月份到的货会比较多,因为新西兰、澳大利亚在9月份进入新的产奶季,以及由于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税率下降从10月1日实施,中国进口商都加大了订单。”
   但是他进一步表示,由于进口大包装奶粉一般都是提前3个月订货,所以面对目前我国突然出现的巨大需求,最近3个月的订单量也无法增加。经销商可以在10月份追加订单,但订的是明年1月份的货。“新西兰方面考虑到中国的情况,采取给其他地区的货往后推、给中国的货往前挪的方式,如原本月末到中国的货提前到月初。”
   由此可见,至少在最近3个月,我国进口大包装奶粉还将供不应求,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缓减。
   不过从今年初开始,整个国际市场奶粉价格一直在走低,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我国主要进口地进入产奶季,这些对我国加大进口是一个利好。
  
产经视点

  “三元们”是“最好”还是“最少”
   当乳业的标杆蒙牛、伊利、光明全都上了质检总局的“黑名单”,大批的二线品牌却登上了“光荣榜”,包括“没落的贵族”三元。
   “三元们”的胜出,原因不在“最好”,而是“最少”。
   在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组成的传统乳业第一方队中,三元的加工量最少。如蒙牛2007年总营收是213亿元人民币,三元是11亿元。相比蒙牛、伊利几千万吨的日加工量,三元的日加工量仅有几百万吨。事实上,三元已经是皇城根的二线品牌。
   一些二线品牌能在这次乳业地震中逃出生天,在于对奶源的需求并不大。如三元在北京郊区的自有牧场已经能满足三元绝大部分的加工需求。同时,因为二线品牌的生产链条没有全国延展,对本地奶源的管控力远远高于蒙牛、伊利等大企业,风险系数大大降低了。
   而扩张过快的蒙牛、伊利等则无法规避现实的矛盾:奶源与加工量严重不成正比。如蒙牛仅有6家牧场,只能满足其10%的加工需求,其余全要靠奶农提供。对上游的失控最终导致了“三聚氰胺危机”。
   三鹿牌婴幼儿事件爆发后,大企业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二线品牌认为机会来了。
   三元的总经理钮立平正在实践王佳芬的一句话“我们正学着把好东西说好的本领”。三元的自信心爆棚,不断宣扬优良的品质和品牌。但二线品牌的绝地反击仍然无法冲破自身的局限。
   如蒙牛、伊利等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二线品牌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则未可知。
   北京三元、天津海河、广东燕塘等许多地域品牌有个共同点,大品牌对主流城市的争夺,蚕食了他们的根据地。三元2003年前占据北京76%的市场份额,后来变成50%,现在是30%多。三元的一位副总曾说:“北京是我们最后一块遮羞布。”
   二线品牌想趁机收复失地,但成就未来最关键的疑问在于,三鹿牌婴幼儿事件制造的连锁反应,是整个乳业的萧条,而非“大企业倒下,中小企业站起来”。在上海、广州等许多城市,小企业的日子比蒙牛等整改对象还要难过。
   三元给自己确立的目标是“2009年和2010年重回乳业第一阵营”。但未来驱动市场的仍然是消费力、资本、管理等商业要素,这是二线品牌的短板,其收复根据地有希望,全国扩张依然“有机会无实力”。

( 作者:徐春梅,徐昙)